晓观天下:中美人工智能发展逐渐拉开差距:中国赶不上了?
20240304
自2022年底OpenAI推出ChatGPT以来,全球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一片热潮,而这一领域也成为了中美竞争的主战场。随着OpenAI再次推出颠覆性的人工智能产品,许多观察人士认为,中美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差距进一步扩大。
中美人工智能发展方向不同
2023年,中美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台湾人工智能实验室创办人杜奕瑾指出,中美在人工智能发展方向上存在明显差异。
在接受美国之音《纵深视角》专访时,他表示:“美国更加注重人工智能在民生专业用途方面的发展,而中国更加倾向于与国家安全相关的人工智能技术。”中国在人脸识别、可视化监控、个人信息系统等领域的人工智能应用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根据《纽约时报》2月22日的一篇文章,杜克大学约翰·科克电气与计算机工程杰出教授陈怡然表示,中国对人工智能的投资中,有多达50%投向了监控所需的计算机视觉技术,而不是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建立基础模型。
中国开发AI模型依赖美国的底层系统
事实上,中国在开发生成式人工智能基础模型上也有雄心壮志。微软、Meta、谷歌等美国科技巨头相继推出大型语言模型的同时,中国的百度、阿里、腾讯、科大讯飞等公司也推出了自己的大模型,被戏称为“百模大战”。
然而,中国的人工智能基础模型经常被指责依赖于美国的底层系统。例如,知名风投人士李开复创立的人工智能公司“零一万物”(01.AI)推出的大型语言模型就是在Meta开源模型LLaMA的基础上训练出来的。
中国赶不上了吗?美国再爆重磅AI产品
在其他国家的开源模型基础上开发自己的模型,确实可以降低训练模型的成本,但这是否会成为一个被“卡脖子”的软肋?
人工智能专家杜奕瑾在《纵深视角》的专访中表示,许多国家已经对这个问题有所警惕。他说:“尤其是欧盟,他们表示,如果这些基础模型再次被几家科技巨头垄断的话,当大家都使用他的AI模型时,那是否意味着每个国家都像是‘数位殖民地’一样。我们不断地提供数据训练他们最好的模型,但我们却对这些模型产生依赖,到最后我们将无法摆脱。”
中国自研AI基础模型面临哪些难题?
中国开发自己的AI大型模型面临着一些挑战。首先是训练这些大型模型所需的数据。分析人士指出,中国人上网通常使用微信、微博等应用程序进行交流,这些数据被一系列“围墙”所限制,这使得AI模型难以吸收这些数据。此外,由于设置了“防火墙”,国际海量数据无法自由进入中国,中国的建模者可用来训练大型模型的数据明显少于美国。同时,由于信息审查制度,中国自产的数据质量受损,用这些数据训练出来的大型模型自然不够优秀。
另一个阻碍中国人工智能基础模型发展的问题是芯片。据英国智库AI治理中心分析,超过一半的中国大型模型使用的芯片都依赖于美国芯片公司英伟达。英伟达在过去一年中,为了绕过美国政府对华禁芯管制,向中国出售多款“特供”产品。但是,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中国无法凭借这些“低配版”芯片弥补算力不足。
“芯片的规格降低必然意味着算力降低,比如说在这里算得比较快,在那里就没有办法这么快。”人工智能专家杜奕瑾说,“以目前大型计算的算力来看,美国这边还是比较充足的,而中国这边的芯片技术供应链相对来说并不那么强大。”
中国的人工智能发展也面临越来越多的政策管制。中国政府于2023年发布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其中要求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必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且不得宣传反对国家政权的内容等。分析人士认为,中国政府过于强调信息控制,这将严重阻碍中国人工智能的发展。不过,也有中国业内人士认为,政府提前明确了“红线”,让人工智能公司更加清楚边界,更有信心探索。
赵晓评论:科技发展当然也不是独立系统,开放、开明的环境是科技创新必需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