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观天下:如何看待国际刑事法院对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发出逮捕令?
20241124
一、事件背景:国际刑事法院的“重磅一击”
国际刑事法院(ICC)近日对以色列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Benjamin Netanyahu)、前国防部长约夫·加兰特(Yoav Gallant)以及哈马斯军事指挥官穆罕默德·迪夫(Mohammed Deif)发出逮捕令。内塔尼亚胡与加兰特被指控在2023年10月到2024年5月间实施“战争罪”和“反人类罪”,罪名包括以“饥饿作为战争手段”、袭击平民人口,以及切断加沙地区的食品、医疗等基本供应。ICC同时指控穆罕默德·迪夫针对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平民犯下类似罪行,尽管迪夫据传已经死亡,但国际刑事法院强调尚无确凿证据。
这是国际刑事法院针对现任以色列总理首次发出逮捕令,引发全球高度关注。
二、类似事件回顾:国际法的利剑,还是政治的工具,为何执行率低?
国际刑事法院并非首次对国家领导人发出逮捕令。历史上,这样的行动往往夹杂法律与政治的双重考量,并且缺乏执行率。
—成功执行的案例
1. 查尔斯·泰勒(Charles Taylor)——利比里亚前总统
背景:查尔斯·泰勒被指控在塞拉利昂内战期间犯下战争罪和反人类罪。2003年,特别法庭(而非ICC)对他发出逮捕令。
结果:在国际社会的压力下,他于2006年被捕,并最终被移交至荷兰受审。2012年,他被判处50年监禁。
启示:泰勒的成功逮捕并非直接由ICC执行,而是多国合作的结果,且依赖于西非地区的特定政治环境。
2. 让-皮埃尔·本巴(Jean-Pierre Bemba)——刚果前副总统
背景:ICC于2008年逮捕刚果民主共和国前副总统本巴,指控他在中非共和国冲突中犯下战争罪和反人类罪。
结果:本巴被捕后移交至ICC受审。2016年,他被判刑。然而,2018年,他上诉成功并被释放。
启示:这是少数被捕后接受ICC审判的高官案例,但最终判决的逆转也让ICC的公信力受到质疑。
—未能执行的案例
1. 奥马尔·巴希尔(Omar al-Bashir)——苏丹前总统
ICC在2009年和2010年对巴希尔发出两次逮捕令,指控其在达尔富尔地区实施种族灭绝和战争罪。
尽管巴希尔多次出国访问,包括前往ICC缔约国,他仍未被捕。这些国家以外交豁免或其他政治理由拒绝执行逮捕令。
直到2019年苏丹发生国内政变,巴希尔被推翻,但他尚未被移交至ICC。
2、弗拉基米尔·普京(Vladimir Putin)——俄罗斯总统
ICC在2023年对普京发出逮捕令,指控其在乌克兰冲突中犯下战争罪。然而,由于俄罗斯并非ICC成员国,且国际社会对此逮捕令反应两极化,逮捕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为何执行率低?
1.国家主权和外交豁免
很多国家拒绝承认ICC的权威,尤其是大国或强权政治中的核心玩家。例如,美国、俄罗斯、中国等非ICC缔约国明确表示不承认ICC的管辖权。
2. 国际政治阻力
即使ICC发出逮捕令,执行仍需依赖各成员国的合作。然而,许多国家出于外交关系或政治利益,选择不配合。
3. 执法机制的缺乏
ICC没有自己的警察或军队,无法强制执行逮捕,只能依靠各国政府的协助。这使得ICC的“司法武器”在现实中显得软弱无力。
因此,从历史来看,ICC的逮捕令多半是一纸“象征性指控”。受制于国际政治和现实力量,真正执行逮捕的情况屈指可数。
三、可能的影响:法律与政治的激烈交锋
1. 以色列的反应:团结还是分裂?
内塔尼亚胡目前处于国内政治风暴的中心,ICC的行动可能加剧以色列的内部矛盾。一方面,以色列社会或因国际压力而更加团结;另一方面,国内反对派可能利用此事批评政府的战争政策。
2. 国际格局:巴以冲突的再次升级?
ICC的逮捕令将进一步恶化以色列与国际社会(尤其是欧洲国家)的关系。与此同时,巴勒斯坦方面可能视之为“道义胜利”,进一步强化其诉求。此举很可能导致巴以冲突的新一轮紧张升级。
3. ICC的信誉考验:法律的普世性还是双重标准?
ICC长期被指控对西方国家行为“选择性失明”,此次对以色列总理发出逮捕令虽有打破这一印象的潜力,但也可能引发“政治化司法”的质疑。
四、短评:法律的“利剑”,要握在谁的手里?
国际刑事法院的逮捕令,表面看是法律的胜利,实则是一场政治的豪赌。
对于中东局势,法治应该服务于秩序,而非撕裂既有的和平基础。ICC此举能否真正伸张正义,取决于其背后是否有对“公正与秩序”的深刻敬畏。
内塔尼亚胡的问题不是国际法能简单解决的。巴以冲突的根源,是历史、宗教和领土纠纷交织的复杂问题。
ICC的行动如果不能推动和平,只会制造更多分裂与对立。
法律是利剑,但若剑刃带上偏见,它伤的不止是目标,还会是社会的根基。
世界需要的不是更多的指控,而是更多的桥梁。保守主义对法律和秩序的忠告就是:行动之前,敬畏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