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的建言:阿西莫格鲁十年前的预言与警告
作者:赵晓
2013年12月1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中南海紫光阁会见了来京参加“经济学发展与中国改革”会议的代表,其中就有202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西莫格鲁。2014年,他的演讲文章《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制度基础》《中国经济增长的起源和未来》在中国相继发表。当时,阿西莫格鲁已经敏锐地洞察到,中国经济增长虽然在当时令人瞩目,但如果不进行政治制度的根本改革,这种增长将不可持续,中国经济面临转折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十年后的今天,阿西莫格鲁的预言已经成真。中国经济的困境以及改革的停滞,正印证着他当年的远见卓识。阿西莫格鲁无疑是当代经济学家中的先知。他提醒中国领导人,改革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调整,更是一个深层次的政治改革问题。如果没有包容性政治制度的支持,经济增长的基础就不牢固,长远来看无法进入“创新增长”,甚至可能陷入停滞或崩溃。
我分四个层面来进行回顾和讨论。
一、改开后,中国经济为何成功?
阿西莫格鲁以他和詹姆斯·罗宾逊在《国家为什么失败》中提出的分析框架,来帮助中国人更好地理解中国改革开放后的成功。他指出,中国改革是一个政治事件。中国的经济奇迹背后,是一次“集权放权”的双重奏。尽管中国的政治制度保持高度集权,但在经济层面上却进行了较为开放的市场化改革,因此释放了巨大的经济潜力。通过改革开放,中国政府给民众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和激励,将过去被误用和浪费的资源重新配置,激活了经济增长的动力。
阿西莫格鲁指出,中国的成功不是某些学者所吹嘘的“特有模式”,而是通过部分的经济开放实现的赶超式增长。尽管中国没有全面的包容性经济制度,但在过去的三十年里,部分的市场化改革已经让这个国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这个过程中,经济上的包容性逐渐增加,市场的活力被激发,企业家精神得以释放,从而推动了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然而,阿西莫格鲁强调,这种模式的成功是有条件的。中国的经济增长是在特定的历史和国际背景下实现的,依赖于全球化、外资流入、技术转移以及低劳动力成本。当这些条件发生变化时,如果制度没有相应的调整,所谓中国的经济奇迹就会走到尽头。
二、经济增长的奥秘:制度、创新与自由
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制度基础》一文中,阿西莫格鲁指出,经济增长不仅仅依赖于市场的力量,更重要的是制度的设计。他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论点:包容性的政治制度与包容性的经济制度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包容性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就无法真正地开放,也无法为经济增长提供持久的保障。
阿西莫格鲁强调,包容性的经济制度为创新提供了土壤,而创新是经济增长的长期动力。没有创新,追赶型增长模式终将失效。要实现技术的不断革新,需要的是一个公平竞争、产权保护和法律秩序完善的环境。这样的环境不仅能鼓励新企业的产生,还能推动已有企业通过竞争不断提高效率。然而,如果缺乏政治自由,经济自由就无法持续。垄断和权力滥用会扼杀创新,使经济停滞不前。
在这一点上,阿西莫格鲁特别警告中国不要重蹈苏联的覆辙。苏联在20世纪初期也曾展现出巨大的经济活力,强权政府通过强制的国家计划和资源动员,实现了短期的高速增长。然而,这种增长是以牺牲创新和经济自由为代价的。苏联的政治和经济制度都过于掠夺性,最终导致了其经济崩溃和国家解体。
三、追赶型增长的极限与创新驱动的挑战
阿西莫格鲁指出,中国改开后的追赶型增长模式依赖于技术转移和生产效率的提升,而这种增长模式是有极限的。随着中国工资水平的不断上升,廉价劳动力的红利逐渐消失,中国必须从以技术转移为主的“追赶模式”转向以技术创新为主的“创新模式”。然而,创新驱动型增长需要一个不同的制度框架支持—一个包容性的、支持创新的经济和政治制度。
追赶型增长可以依赖于规模化生产和资源的重新分配,但创新驱动型增长则要求企业能够大胆打破现有的技术和市场模式。这种“创造性破坏”需要一个自由竞争的环境,而不是权力集中、垄断横行的制度。阿西莫格鲁认为,中国当前的掠夺型政治制度和国有企业主导的经济模式,正在成为创新的巨大障碍。没有政治上的变革,中国难以真正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迈向创新驱动型的高收入国家。
他警告道:中国必须警惕那些已经成为经济拖累的国有企业,它们凭借与政治权力的紧密联系,阻碍了市场竞争和技术创新的动力。中国需要的不是更多的国家干预,而是释放市场的力量,推动一个更加包容和公平的经济环境。
四、阿西莫格鲁警告:没有政治改革,中国经济增长不可持续
阿西莫格鲁的研究框架明确指出,政治改革是经济改革成功的前提。中国的政治制度高度集权,缺乏权力制衡,导致权力往往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经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也受到这种政治结构的深刻影响。阿西莫格鲁认为,没有政治权力的分散和民主化,中国的经济增长将面临重重障碍。
他进一步指出,包容性的政治制度不仅能推动经济增长,还能减少社会冲突。通过包容性的政治制度,利益冲突能够得到更好的解决,而不是通过权力斗争来解决。一个健康的政治制度应当为所有公民提供平等的参与机会,让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在制度内得到解决,而不是通过权力的集中来压制不同的声音。
如果中国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经济增长的动力将逐渐枯竭。创新不仅需要技术,更需要制度的支撑,而中国当前的制度环境显然不足以支撑未来几十年的经济发展。
五、十年良机已失,中国向何处去?
回顾十年前,阿西莫格鲁对中国经济的评论和警告,今天依然振聋发聩。事实正逐步印证他的预言。中国的地缘政治危机、债务危机、楼市危机和人口危机接踵而至,全面的经济危机已经爆发。这一系列问题的根源,正是因为中国没有利用好过去十年的宝贵时间进行制度性的政治改革。
易富贤的人口预测显示,2050年中国人口将剧降至10亿左右,甚至到本世纪末将减少至3亿。这可以说是空前的中华民族的存亡危机。显然,没有包容性的政治和经济制度,中华民族不仅不可能振兴,还会再度走向治乱循环、走向衰亡。
中国向何处去?在杨小凯、科斯和阿西莫格鲁的基础上,可以很清楚地认识到:中国必须通过政治改革,首先要成为一个文明国家,保障每个人的生命权、财产权和自由权;其次,通过包容性的政治制度,实现创新驱动型的经济增长,才能迈向长期的稳定和繁荣。
死路有很多,生路只有一条。中国,你走还是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