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钱”从中国流出反映对未来中国经济的预期
作者:赵晓
一、最新数据:聪明钱嗅到了寒意
资本,从来都是嗅觉最灵敏的猎犬,哪里有机会,它就奔向哪里;哪里有风险,它就迅速撤离。最新的数据恰好印证了这一点。根据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的数据,今年前九个月,外资直接投资(FDI)减少了近130亿美元。这种急转直下的趋势,甚至可以用“外资用脚投票”来形容——撤资的脚步从未如此匆忙。相比之下,2023年全年FDI净流入仅60亿美元,比2022年大幅减少98.7亿美元。这不仅是寒意,简直是冰凉刺骨。
与此同时,相关股市表现如一块温度计,直接感应了这种变化——大跌。市场对中国10万亿人民币的债务化解计划本抱有希望,但现实是:债务被“化”了,但刺激经济的“火花”却没有出现。于是,投资者很“聪明”地选择了用抛售来表达失望。
二、FDI的历史:从盛宴到离席
FDI,一度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金字招牌以及强大动能。20世纪80年代,外资的进入如涓涓细流,带来了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到了90年代,中国加入WTO后,这股细流化为洪流,资本、技术、工厂一齐涌入,成就了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
即使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依然能保持稳定的FDI流入,但变化开始在2020年显现。中美关系日益紧张,科技脱钩、供应链重组接踵而至,外资企业开始重新审视中国市场的风险。2022年,虽然看似达到FDI的高峰,但短短一年后,“聪明钱”即开始撤退,说明外资对中国经济的信心发生了结构性动摇。外资流动的轨迹,其实就是中国开放政策和国际关系变化的缩影。
三、资本的智慧:资金会用脚投票
FDI 是“聪明钱”。如果把资本比作学生,那它一定是经济学班里“最聪明的孩子”。外资撤离,不是因为它“喜欢尝鲜”,而是它深知“风险就是利润的天敌”。资金的流动,是企业家们对未来用头脑的判断,也是对现状用脚的选择。
经济学有个经典理论叫“资本逃逸”。当资本发现制度环境开始不透明、政策缺乏稳定性时,它会毫不犹豫地离开。中国当前的FDI净流出,恰好说明外资企业对风险的判断:收益率正在下降,风险却在上升。于是,它们“脚一抬”去了东南亚、印度,甚至拉美那些增长潜力更高的市场。这种“聪明钱”的行动,其实是在向中国经济敲响警钟。
四、FDI净流出:通缩与风暴的前奏
1、通缩的阴影
通缩可能是经济的“隐形杀手”。当物价下跌、需求疲软时,企业的利润空间被压缩,消费者的支出意愿也随之下降。这样的连锁反应不只伤害了内需,也让海外资本望而却步。最近的FDI数据足以说明,“聪明钱”明显是嗅到了通缩的寒意,因此才果断撤离。
2、中美风暴的避险
川普当选,意味着中美关系将迎来新一轮“风暴”。贸易战、科技战甚至金融脱钩,都让外资企业感到政治风险在急剧上升。特别是川普主导的“友岸外包”政策,直接推动跨国公司将供应链从中国转移至越南、印度等地。资本天生逐利,哪里安全就去哪里,这一次,它们的方向显然不是中国。
五、中国向何处去?聪明钱要“聪明政策”来吸引
外资的流出,是信心的投票。靠化解债务暂时缓解地方政府压力固然重要,但远不足以让资本回流。真正的出路在哪里?答案是:改革。
放弃举国体制的国家资本主义,转向真正的市场经济。中国需要对国企减负,重拾民企信心,完善产权保护。202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启示也在于“包容性经济”与“包容性政治”是一个国家繁荣的关键。没有市场化的经济,吸引不来资本;没有透明、公正的制度,留不住“聪明钱”。
六、聪明钱的去与留
资本如同候鸟,春来秋去。当前,中国的“春天”似乎被资本判断为寒冬,资本的离开不仅是短期数据的变化,更是对未来的一种深刻预期。
要让资本回来,中国需要的是改革的勇气和智慧,而不是债务扩张的暂时性缓解,更不能是凯恩斯主义的任性扩张。当中国能够真正拥抱市场化、全球化和法治化,“聪明钱”自然会重新流入,再次点燃中国经济的活力。
虽然一再失望,但还是衷心期待中国经济能够触底,更希望这场智慧与政策的博弈,最终迎来资本回归的春天!
参考数据和来源: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下图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