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保守主义的误解——保守主义是反全球化吗?
作者:赵晓
“川普是孤立主义,反全球化”、“保守主义也是反全球化的”——类似的话,听起来振振有词,不容置疑,但稍加推敲,你会发现,它只是理性自负下的偏见。
我想说的是,全球化本身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怎么全球化?谁在主导,谁在受益,谁在受害?
保守主义者的关注点,从来不是那些浮夸的口号,而是全球化背后的代价和后果。他们关心的不是理论模型中的宏观效率,而是具体而微的生命与生活。他们看到的不仅是亮眼的 GDP 增长曲线,更是那些被淹没在光环背后的家庭与社区的破碎。
与其说保守主义反对全球化,不如说他们比全球化的鼓吹者更加关心邻舍,甚至可以说,他们更能实践“爱邻舍如同自己”(《利未记》 19:18)。
一、铁锈带的故事:撕裂的社区与家庭
看看美国的铁锈带。
工厂倒闭,社区凋零,工人失业。全球化的精英们站在高楼大厦里,说:“没关系,科技会创造新岗位!”可是,他们是否曾踏足过铁锈带?是否看见过那些破产的小店、迷茫的家庭?是否感受过那些父母的焦虑,那些年轻人在毒品和暴力中迷失的痛苦?
在精英们的眼中,经济转型的代价只是一串“负增长”的冷冰数字;但在铁锈带,这些是破碎的社区、失去的尊严,以及J.D.万斯笔下不绝的悲歌。那些数据背后的家庭,是铁锈带的父亲和孩子。他们不是经济学模型中的变量,而是真实的人。
全球化的倡导者经常只顾效率,却忘了公平是社会的稳定器。经济学教导我们,效率和公平需要平衡。而铁锈带的教训,正是全球化忽视这种平衡的代价。
二、黄土高原的沉默:被掏空的乡村
再看看中国的乡村。
全球化和快速城市化的光环下,隐藏的是中国中西部乡村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凋零。年轻人涌入城市,留下老人与孩子独守空荡的村庄;田地荒废,传统文化湮灭。乡村成了城市资本的“供血地”,自己却失去了发展的主体性。
这样的全球化,不禁让人想到经济学经典的效率与公平之争。表面上,城市化和全球化提高了经济效率,但它以乡村悲歌为代价,以社区瓦解为后果,以族群撕裂为特征。最终,这种忽视公平的效率终将反噬它本身。
保守主义的反思在于:增长的代价是什么?是谁付出了这些代价?如果一个社会的精英忽视了最弱势的人群,那就不是真正的精英,而是瞎子,且像主耶稣所说的:“若是瞎子领瞎子,两个人都要掉在坑里。”(《马太福音》 15:14)
三、保守主义:既不盲目融合,也不封闭自守
保守主义者不是全球化的敌人,而是糟糕的全球化的批评者。
他们不会像激进的全球主义(Globalism)者那样,幻想用资本和经济的纽带,把所有人绑进“地球村”;也不会像孤立主义者那样,把自己关在墙后,拒绝与世界对话。
他们的态度更像是基督教历史上谨慎的“分离主义(Separatism)”——与世界保持联系,但不盲从,不被同化。
保守主义的核心是务实,而不是空想。
它不像那些全球化鼓吹者,高喊“未来属于我们”的口号,而是沉稳地问一句:“具体怎么做呢?”保守主义明白,乌托邦的后果极其严重,进步不会从天而降,任何宏大叙事背后都埋藏着牺牲与代价。保守主义的务实态度提醒我们,任何政策的推行,都需要敬畏自发秩序,而非陷入理性的自负。
四、反思全球化:趋势不等于真理
经济学告诉我们,效率和公平必须兼顾,而保守主义提醒我们,趋势不等于真理,速度不等于进步,流行不等于正确。
铁锈带的怒吼,黄土高原的沉默,这些被忽略的声音,终将掀翻全球化的牌桌。全球化的推动者越是忽视边缘群体的声音,越是将社会推向撕裂的深渊。
正如圣经所说:“你们当站在路上察看,访问古道,哪是善道,便行在其间;这样,你们心里必得安息。”(《耶利米书》 6:16)保守主义提醒我们:梦想未来的同时,别忘了脚下的土地和身边的邻舍。全球化的未来,不该以牺牲社区和文化为代价,更不该成为资本精英的巴别塔。
五、结语:关心现实,守护家园
保守主义反对的,从来不是全球化,而是“糟糕的全球化”。保守主义引导下的全球化,我将之称之为“全球化3.0”,既重视利润的发动机,也装上价值观的方向盘,以及安全的刹车。
他们的力量不在于喊出惊天动地的口号,而在于用一砖一瓦建造真实的家园,守护脚下的土地,身边的家人,以及心中的信仰。他们质疑盲目的理性主义,警惕不顾后果的进步,关注那些正在流失的事物:家庭、社区、文化,甚至一片田野的安宁。
保守主义不会给你一个空洞的答案,但它会带来一个扎实的提问:全球化的代价究竟是什么?它到底为谁服务?
它提醒我们,在所有的规划和口号背后,真正重要的是:那些无声无息的个体生命,他们的生活,才是这场全球化叙事中真正的土地与根基。